产业兴,则就业稳、百姓富。发展产业是受援地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也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
去年6月,江苏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开启援藏工作以来,持续发力产业援藏,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他们始终把产业援藏作为重中之重,精准定位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重点方向,充分发挥我省产业优势,推动受援地产业完善链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
打造牦牛全产业链,“高原之舟”成致富之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拉萨市林周县,藏语意为“天然形成的沃土”。在这里,广阔的高山草甸形成天然草场,成为无数高山牦牛惬意的家园。也是在这里,西藏首个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牧示范园区——格桑塘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落地,四千多头品质优良的牦牛得以在此安然栖居。
青藏高原牦牛数量多、适应性强,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所不可缺的重要畜种,被当地人称为“高原之舟”。“但由于传统粗放型的饲牧管理和经营方式,导致畜群饲养周期长、种质资源不断退化,经济效益也较低。”苏州市援藏工作组组长、林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肖军介绍,为了提升当地牦牛品种质量,示范园从全国选育了优良牦牛品种,将当地品质较差的“架子牛”回购,更换成由示范园培育的、品质更为优良的小牛。“从去年起,我们陆陆续续回购了一千多头‘架子牛’,将来源于其他地区优良的牦牛种源和当地牦牛杂交后培育出的适合当地的牦牛品种小牛换购给当地牧民饲养。”
记者了解到,经过选育后的小牦牛明显比当地小牦牛体格更为健壮,出栏时间也从过去的七八年缩短到如今的五年左右,肉眼可见的收入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当地老百姓接受了这样的养殖繁育理念。
可喜的变化离不开江苏援藏队伍的倾力相助。“江苏共计投入1.5亿元援藏资金,苏州援藏工作组移植运营经验,让产量、品质、效益提升,更成功带动2000多户农牧民转变养殖方式。”肖军说。此外,去年6月,江苏援藏干部还在林周县筹建了牦牛产业研发和服务中心,用于牦牛制品的精细化生产、加工和销售。“如果说牦牛养殖是‘1.0’,牦牛的传统肉质产品就是‘2.0’,而牦牛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就是‘3.0’,可极大地提高牦牛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牦牛全产业链的打造,让林周县委常委、副县长洛旦对未来充满期待,他介绍,牦牛产业是林周支柱产业,“目前牦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已相对完善,这次江苏援建的牦牛产业研发和服务中心,对牦牛第三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可形成品牌效应,能够有效提高百姓养殖牦牛的热情,增加收入。”
因地制宜促就业,“天边之乡”迎发展契机
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也走在前面。今年28岁的墨竹工卡小伙土旦扎西没想到,经过在南京的一段培训后,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陶瓷厂工人。
“天边之乡”墨竹工卡县拥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塔巴陶瓷也是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传统的塔巴陶瓷制作分散、生产规模小,加之传承人数量越来越少,塔巴陶瓷制作技艺正在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近年来,江苏援藏干部积极帮助墨竹工卡县探索塔巴陶瓷的“活化”之路,不断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
土旦扎西工作的陶瓷厂——西藏弥盛塔巴陶瓷厂,位于由南京市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规划援建的格桑花开产业园。陶瓷厂有两个厂房,既满足了陶瓷制品的批量化生产,也提供了“活化”非遗的基地。“批量生成的陶瓷制品在保留当地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机械加工技术上釉水,一年的产量大概在3万多件。”陶瓷厂负责人仁青达瓦介绍,陶瓷厂工人都会被送到南京市高淳区进行技术培训,如今上岗的已有近30人,人均月工资近4000元。
在完成园区陶瓷厂、吨袋厂等一期建设后,江苏又投入5767万元援藏资金,将格桑花开产业园区二期建设项目纳入江苏援藏“十四五”重点项目计划。“随着园区的建成和企业的入驻,园区将为墨竹工卡县大学生以及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多层次的就业需求,使产业园区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渠道。”南京市援藏工作组组长、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宋建说。
6月的曲水县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里,各色西红柿、甜瓜等果实挂满枝头,眼前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江苏省重点援藏项目,在一批又一批江苏援藏干部人才的助力下,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种植管理技术也不断提高——从原来的65亩雪桃基地,发展成为如今占地20000余亩的一二三产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也成了曲水县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
泰州市援藏工作组组长、曲水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明介绍,截至目前,在园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50人,每年吸纳农牧民临时工1000多人,人均增收20000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脱贫户400多人,向全县推广经济作物10 余种,为全县农牧民增收近3亿。
让百姓捧起生态“金饭碗”,高质量援藏向“绿”行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独特的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复制性,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来到拉萨后,发现当地一方面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承载力低。一旦遭到破坏,治理和修复难度非常大。”镇江市援藏工作组组长、达孜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汤杲表示。因此,保护当地生态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是援藏干部队伍当前的重要任务。
在拉萨市达孜区,塔杰乡一体化牧草加工厂项目正热火朝天地开工,该项目是江苏生态产业援藏的重要体现。“我们建这样一个牧草加工厂的目的,就希望在夏天的时候把当地农牧民富余的牧草收集起来进行深加工。然后到冬天再提供给养殖场或者农牧民,以弥补冬天饲料不足的困境。”汤杲介绍,这样也可以达到有序放牧的目的,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记者现场注意到,该牧草加工厂就建在当地一家大型养殖场附近。养殖场总面积近70亩,饲养各类牛近4000头,牧草需求量大。“精细加工后的牧草可以打磨成粉末状或者颗粒状,方便打包存储,弥补了以往‘靠天养’的不足。”拉萨市达孜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扎西介绍,牧草加工厂建成后,每天能够加工牧草25吨左右,可以满足塔杰乡甚至整个达孜区冬季牧草的需求。
在拉萨市达孜区,江苏援藏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洋河朗热酒村项目正马不停蹄地建设中。该项目围绕“研发+生产+销售”产业内核发展,打造以研发、生产、服务、销售、展览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青稞酒产业生态圈,带动与青稞酒相关的种植、投资、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67亩,总投资达10亿元,将极大地完善和提升西藏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汤杲介绍。
据了解,结合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洋河朗热酒厂将酿造以青稞为原料的酒为主,主要包括啤酒、白酒,后期也会生产一些朗姆酒。此外,围绕青稞种植,该项目还将重点打造生态文旅产业集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文 周天琦/视频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